2018年10月24日,全长55千米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从这一刻起,这条巨龙就背负着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艰巨使命。
早前,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称“华南环科所”)、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环境策略研究报告》(以下称《报告》)发布会暨生态环境保护高层专家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据华南环科所总工程师林奎介绍,《报告》是全国首份聚焦分析粤港澳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深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资源环境压力,提出绿色生态湾区建设策略的研究报告。
《报告》通过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三大国际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集聚、规模能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三大湾区差距不大,但是在国际影响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人居环境品质、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韧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
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
《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饮用水源地空间管控、优化整合供水水源布局、完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推广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建立水安全保障的区域协调机制等七大策略。
在陆地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方面
《报告》提出维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保护水、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城市增绿和碳汇工程建设,增加用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公共资源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等五大策略。
在海岸带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方面
《报告》提出加强海岸带生态安全跟踪调查,夯实湾区海岸带保护基础;构建湾区海岸带生态安全格局,严守海洋生态红线;强化海域生态保护,联合推进生态修复;减少陆源污染排放,加强海上污染管控;优化港口群空间布局,强化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加强湾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控和环境风险应急体系联动建设和加强监督检查,促进湾区海岸带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等八大策略。
为保障绿色生态湾区的建设,《报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粤港澳要寻找环境利益共同点、进一步完善“纵向、横向、斜向”的粤港澳大湾区环保合作机制、构建“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鼓励非官方参与合作和尽快建立关键领域专项合作机制